"旅游饭"有多"香" 这里的村民有话说
老达保村民小组一角(人民网 虎遵会 摄)
" 拉祜拉祜拉祜哟,快乐拉祜人,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……"冬日午后,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,56岁的李石开亮开嗓子,动听悦耳的《快乐拉祜》瞬间响彻村子。
老达保是个拉祜族村寨,前几年真穷,全村119户人,92户是建档立卡户。到2012年时,人均纯收入只有2030元。
这里的村民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。近几年,当地党委政府抓住这一特点,结合特色村寨保护,引导村民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促脱贫的路子。
2018年,老达保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万元;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,只有2户未脱贫。
像老达保村一样,在有着丰富自然资源、多彩民族文化资源的云南省普洱市,越来越多的村民吃起"旅游饭",发起"旅游财"。数字显示,今年1至11月,普洱市利用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人数达3720人。
" 做梦都没有想过,我们能够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。"李石开一脸喜悦地说。
12月21日,李石开(右)和两个徒弟走在村间道路上(人民网 虎遵会 摄)
酒香不怕巷子深
吃"旅游饭"之前,老达保村村民平日唱歌跳舞基本是自娱自乐,那时的他们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,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,住的是祖辈留下来的茅草房,压根没想过有朝一日能靠唱歌跳舞过上好日子。
脱贫攻坚启动后,当地党委政府敏锐地觉察到,可立足老达保村民能歌善舞的特质,结合拉祜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旅游,带动村民脱贫致富。
说干就干!当地整合茅草房改造、特色村寨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,新建了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,完善了村寨游览道路、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,保护和提升改造了特色民居,打造了拉祜文化传承馆、芦笙坊等展示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展示区。
台子搭起来了,村里成立了多个表演团队,最主要的莫属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。这个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,是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成立的演艺公司。
老达保快乐的小小吉他手(供图)
李石开是演艺公司发起人之一,他说,公司演员都是村里人,且92户建档立卡户中,每户至少有1人加入公司。
酒香不怕巷子深。演艺公司名气越来越大,村民们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、国家大剧院、上海大剧院、杭州大剧院等,在全国各地展示拉祜文化的魅力。
魅力展示出去了,游客进来了。表演团队在村里打造"老达保快乐拉祜风情"原生态实景演出,游客来了拍手叫好,老达保因此成为普洱市重点发展的旅游景点,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。2013年至2018年,村里共组织文艺演出570余场次,村民参与演出分红325万元,90户建档立卡户脱贫出列。
赚到钱了,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表演团队中。李石开说,村里之前有个经常喝酒的年轻人,好吃懒做,跟自己学吹芦笙后,开始参与寨子里的文艺演出,慢慢地精神抖擞了,和以前比简直判若两人。
如今,即便村里绝大多数人脱了贫,但老达保人没放松,他们正用歌声和舞蹈,继续演绎属于他们的幸福快乐乐章。
怎样靠茶吃茶,又不只是靠茶吃茶?
在普洱,类似老达保这样吃"旅游饭"的村寨还有很多,这背后,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与有效施策。
" 近年来,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,以开展乡村旅游为核心抓手推动旅游扶贫,并将旅游扶贫纳入到扶贫工作大格局中。"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瞿滨说。
本着这样的定位,普洱市旅游扶贫的步伐一直没停歇。
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内的景迈山,是我国六大茶山之一,这里的万亩古茶园分布在大山深处,少数民族村寨散布其中,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胜境。
怎样靠茶吃茶,又不只是靠茶吃茶?当地党委政府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茶产业结合起来,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村民脱贫致富。
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是一个布朗族古寨,坐落在景迈山万亩古茶园中,有89户329人,其中建档立卡户有19户。
近些年,当地政府加大对翁基古寨的保护,出资对寨子里的老房子进行加固。同时立足古茶资源和布朗族文化,推动乡村旅游发展,引得大量游客前来参观。
近年来,寨子年接待游客数量均在5万人次左右。2018年,寨子村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00元,19户建档立卡户均已脱贫出列,寨子也先后荣获省级"中国少数最有魅力休闲乡村""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""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"等称号。
而选正在摘茶花(人民网 虎遵会 摄)
20岁的而选一家是受益者之一。四五岁时,而选母亲因病去世,父亲再婚后,而选和外公外婆相依为命。2013年,因缺劳力,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。2015年,初中毕业的而选虽然也想继续读书,思前想后她最终放弃上学,跟着外婆学习起茶叶的初级加工技术,然后在家里办了茶叶加工点,游客是她的主要消费对象。
如今,每年靠卖茶叶鲜叶,而选家里有五六万元收入,自己初加工后售卖,每年又有8万元左右收入,加起来共有十几万元,而选家早已脱贫出列。
这些年来,家里的老房子由政府出资重新加固,每逢节假日,村里游客多时,她会和姐妹们一道,跳起布朗族舞蹈,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旅游扶贫正成为可持续的脱贫之路
类似的旅游扶贫探索,近些年在普洱不胜枚举。往外延展,更多的旅游扶贫业态正在普洱大地开花结果,更多的贫困群众成为旅游扶贫开发利益共享的主体。
三丫果又名红恋果、相思果,是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特有的一种生态水果,其果肉以三瓣为主,有紫色和白色两种,多汁、酸甜,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维生素。
从2011年起,每年8月,江城县国庆乡龙潭村以三丫果成熟期为契机,举办三丫果节,打造旅游品牌。每每那时,江城人民身着盛装,背着盛满三丫果的竹篓,在国庆乡隆重集会,共同品尝美味的三丫果,分享丰收的喜悦。
经过多年打造,三丫果节已成为江城县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,其在传承民族文化、增进民族团结、展示地方特色、推动旅游产业、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庆祝丰收(李雨霖摄)
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则在培育旅游扶贫方面的致富"带头人"方面下功夫。当地通过搭建交流平台、提供活动经费、加强辅导培训、培育文化大户等方式,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能人、富人、文人、艺人"四类人才",发展手工技艺传承、文化展演展示、乡村休闲、农事体验、农家乐、特色种养殖等乡村文化旅游产品,以示范作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。
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,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。当地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,鼓励支持农民群众开发具有地域和传统特色的文化产品,打造大帮腔、打歌、羊皮舞等一批民族文化品牌,为文化扶贫提供产业支撑。
访遍普洱,旅游扶贫正成为当地最有效、可持续的脱贫道路之一。不过,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、人才极度缺乏、宣传推介还不到位等,当地旅游扶贫还有长路要迈。
" 我们会继续高位推动,将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,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。"瞿滨说,欢迎游客们走进普洱,穿过千古文化,感受这里的魅力,感受人们竞相奔小康的活力。(程浩、虎遵会)